第916章 海瑞之死 2
推荐阅读: 重生首富从导演开始、 退婚后,真千金抱紧金大腿、 金手指交流群、 妙医圣手、 神级餐厅、 我的女友是熊宝宝、 穿越之田园蜜如糖、 逆流港湾、 赌石:从摆地摊开始的暴富人生、 幕后:从翻红天王开始、
乾清宫的龙床上,朱翊钧辗转反侧。
海瑞最后竖起拇指的身影、无声滑落的手臂、妻女悲恸的哭声、那句“浮游一日,亦撼乾坤”的叹息……
反复碾过他疲惫的神经。
案头那方鲜红的“皇帝之宝”印痕,在黑暗中仿佛灼灼燃烧,映照着他肩头沉甸甸的江山与身后莫测的毁誉……
熬到窗外透出第一丝灰白,他才在极度的身心俱疲中,勉强坠入混沌的浅眠。
梦境,光怪陆离。
烟雾缭绕中,一个身着宽大道袍的身影背对着他,身形瘦削,气质孤高冷峻。
朱翊钧心头猛地一紧——那是他十几年未曾梦见的皇爷爷,世宗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并未转身,只有缥缈的声音在虚无中回荡,带着一种洞察世情的漠然与玄奥:“痴儿……何为名?何为实?……”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终是镜花水月……”
“……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也……”
“刚极易折……然……不折,何以见其刚?……”
声音断断续续,如同呓语,充满了道家的玄机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
朱翊钧想靠近,想追问,却感觉身体沉重如铅,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那烟雾中的身影越来越淡,最终与缭绕的青烟融为一体,消散无踪。
“皇爷爷,您是来接海瑞的吧。”朱翊钧低吟一句。
原本已经慢慢消散的青烟,又猛地出现,那个背影再次在青烟中显现出来:“朕来接他作甚?朕是来看望孙儿的……”
声音中带着一丝怒意。
而朱翊钧轻笑一声,对着背影轻笑一声:“皇爷爷还是跟生前一般,言不由衷啊。”
窗外天色已然微明。
朱翊钧从梦中醒来,努力回想梦中皇爷爷的话语,却只捕捉到一些零星的碎片:“名实”、“刚极易折”、“损有余补不足”……那玄而又玄的意境,如同指间流沙,越想抓住,流失得越快……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正欲唤人,骤然——
“咚——咚——咚——”
低沉、肃穆、穿透力极强的钟声传来,一声接着一声,回荡在刚刚苏醒的紫禁城上空,也敲击在朱翊钧的心坎上。
这是召集百官上朝的景阳钟……也是昨日他安排好的,也是为了告知百官。
钟声如同无形的鞭子,驱散了残存的梦境与恍惚。
宫门外,文武百官早已闻钟而动,身着各色官袍,按品级肃立等候。
此时,这些官员还都不知道海瑞去世的消息,只是在他们来之前,隐隐察觉到了些许不对劲,那就是百姓们手提箩筐,去了西城。
原本上朝的时候,道路上是没有多少人的,可今日,街道上行色匆匆的百姓,竟然如此之多。
直到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手捧明黄圣旨,在丹陛之上站定,宣读了旨意,随后,又宣读祭文。
海卿遽逝,国之失砥柱,朕失肱骨!痛何如哉!着即辍朝六日,举国同哀!一应丧葬事宜,由礼部会同有司,务必从优从厚,以彰朝廷旌表忠良之至意!钦此……
偌大的宫门前广场,竟陷入一片死寂。
旋即,巨大的悲恸如同无声的浪潮席卷开来。
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以袖掩面,肩膀微微耸动,有中年官员紧抿嘴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更有海瑞的门生故吏,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低低的呜咽。
海瑞在士林心中,是道德的丰碑,是士大夫风骨的极致象征……
在万千黎民心中,他就是那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海青天”!
现在这些官员,虽然有不少人讨厌海瑞,但厌烦之余,还是有着诸多的敬重。
他的死是天下人心的一角崩塌!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景阳钟的余音还未散尽时,海瑞去世已如惊涛骇浪般席卷了整个北京城。
实际上,这些官员们是从圣旨,祭文中得知海瑞去世的消息,而北京城的百姓们,却是在昨夜口口相传,早都知道了。
因为海瑞在西城区的家外,挂起了白幡……周边百姓看到之后,心猛地一紧,上前查问,才得知海青天已经去世。
而后,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
“海青天……殁了!”
最初是难以置信的寂静,随即,巨大的悲声如同决堤的洪水,从千家万户中爆发出来……
东市的布庄掌柜,一大早,正欲开门迎客,看到行色匆匆的老汉,不由问道:“今天早上怎么那么多人。”
“你还不知道呢,昨夜,海青天在家亡故了,我们都赶着去烧纸呢。”
掌柜闻讯手一抖,钥匙“当啷”落地,随即对着西面扑通跪下:“青天老爷啊!您怎么就走了啊!”
西城胡同里,一位曾蒙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主持公道、讨回祖产的商人,听闻噩耗,呆立半晌,猛地冲回屋内,翻出珍藏多年的一幅海瑞画像,恭恭敬敬挂在堂屋正中,点燃三炷清香,老泪纵横,长跪不起。
………………
………………
几乎是自发地,无数百姓在自家门前挂起了白幡。
寻常百姓家没有官制白幡,便用白布、素纸代替。
更有甚者,将过年贴的红纸对联撕下,换上临时用墨汁书写的挽联:“铁骨铮铮照汗青”、“青天一去万民哀”。
白色的布条、纸张如同悲伤的雪花,一夜之间覆盖了京城的街巷门户。
家家户户点燃了香烛,青烟袅袅,寄托着对那位“青天公”的无尽哀思与崇敬。
当然,更多的百姓还是去了海瑞的小院外吊唁。
顺天府不得不派出士兵维持秩序,将百姓们拦在街口。
人们虽被官差拦在街口,却久久不愿离去。
哭声震天,香烛的烟雾弥漫了整条街道,纸钱如雪片般纷飞。
“青天公!您一路走好!”
“求青天公保佑我大明!”
“给青天公立庙!我们要世代供奉青天公!”
人群中,不知是谁泣血般喊出了“立庙”的心声,瞬间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在百姓心中,海瑞早已超越了凡俗的官员,他清如水、明如镜、刚如铁、爱民如子、不畏强权的形象,已然升华成了护佑一方、惩恶扬善的神只——“青天公”!
这是民心最朴素、最真挚、也最浩大的封神!
大明万历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北京城市面上,喧嚣的叫卖声消失了。
酒楼茶肆,无人有心宴饮。
戏园勾栏,悉数歇业闭门。
史载:“小民罢市,满城皆悲……百里不绝……”
海瑞最后竖起拇指的身影、无声滑落的手臂、妻女悲恸的哭声、那句“浮游一日,亦撼乾坤”的叹息……
反复碾过他疲惫的神经。
案头那方鲜红的“皇帝之宝”印痕,在黑暗中仿佛灼灼燃烧,映照着他肩头沉甸甸的江山与身后莫测的毁誉……
熬到窗外透出第一丝灰白,他才在极度的身心俱疲中,勉强坠入混沌的浅眠。
梦境,光怪陆离。
烟雾缭绕中,一个身着宽大道袍的身影背对着他,身形瘦削,气质孤高冷峻。
朱翊钧心头猛地一紧——那是他十几年未曾梦见的皇爷爷,世宗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并未转身,只有缥缈的声音在虚无中回荡,带着一种洞察世情的漠然与玄奥:“痴儿……何为名?何为实?……”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终是镜花水月……”
“……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也……”
“刚极易折……然……不折,何以见其刚?……”
声音断断续续,如同呓语,充满了道家的玄机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
朱翊钧想靠近,想追问,却感觉身体沉重如铅,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那烟雾中的身影越来越淡,最终与缭绕的青烟融为一体,消散无踪。
“皇爷爷,您是来接海瑞的吧。”朱翊钧低吟一句。
原本已经慢慢消散的青烟,又猛地出现,那个背影再次在青烟中显现出来:“朕来接他作甚?朕是来看望孙儿的……”
声音中带着一丝怒意。
而朱翊钧轻笑一声,对着背影轻笑一声:“皇爷爷还是跟生前一般,言不由衷啊。”
窗外天色已然微明。
朱翊钧从梦中醒来,努力回想梦中皇爷爷的话语,却只捕捉到一些零星的碎片:“名实”、“刚极易折”、“损有余补不足”……那玄而又玄的意境,如同指间流沙,越想抓住,流失得越快……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正欲唤人,骤然——
“咚——咚——咚——”
低沉、肃穆、穿透力极强的钟声传来,一声接着一声,回荡在刚刚苏醒的紫禁城上空,也敲击在朱翊钧的心坎上。
这是召集百官上朝的景阳钟……也是昨日他安排好的,也是为了告知百官。
钟声如同无形的鞭子,驱散了残存的梦境与恍惚。
宫门外,文武百官早已闻钟而动,身着各色官袍,按品级肃立等候。
此时,这些官员还都不知道海瑞去世的消息,只是在他们来之前,隐隐察觉到了些许不对劲,那就是百姓们手提箩筐,去了西城。
原本上朝的时候,道路上是没有多少人的,可今日,街道上行色匆匆的百姓,竟然如此之多。
直到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手捧明黄圣旨,在丹陛之上站定,宣读了旨意,随后,又宣读祭文。
海卿遽逝,国之失砥柱,朕失肱骨!痛何如哉!着即辍朝六日,举国同哀!一应丧葬事宜,由礼部会同有司,务必从优从厚,以彰朝廷旌表忠良之至意!钦此……
偌大的宫门前广场,竟陷入一片死寂。
旋即,巨大的悲恸如同无声的浪潮席卷开来。
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以袖掩面,肩膀微微耸动,有中年官员紧抿嘴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更有海瑞的门生故吏,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低低的呜咽。
海瑞在士林心中,是道德的丰碑,是士大夫风骨的极致象征……
在万千黎民心中,他就是那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海青天”!
现在这些官员,虽然有不少人讨厌海瑞,但厌烦之余,还是有着诸多的敬重。
他的死是天下人心的一角崩塌!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景阳钟的余音还未散尽时,海瑞去世已如惊涛骇浪般席卷了整个北京城。
实际上,这些官员们是从圣旨,祭文中得知海瑞去世的消息,而北京城的百姓们,却是在昨夜口口相传,早都知道了。
因为海瑞在西城区的家外,挂起了白幡……周边百姓看到之后,心猛地一紧,上前查问,才得知海青天已经去世。
而后,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
“海青天……殁了!”
最初是难以置信的寂静,随即,巨大的悲声如同决堤的洪水,从千家万户中爆发出来……
东市的布庄掌柜,一大早,正欲开门迎客,看到行色匆匆的老汉,不由问道:“今天早上怎么那么多人。”
“你还不知道呢,昨夜,海青天在家亡故了,我们都赶着去烧纸呢。”
掌柜闻讯手一抖,钥匙“当啷”落地,随即对着西面扑通跪下:“青天老爷啊!您怎么就走了啊!”
西城胡同里,一位曾蒙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主持公道、讨回祖产的商人,听闻噩耗,呆立半晌,猛地冲回屋内,翻出珍藏多年的一幅海瑞画像,恭恭敬敬挂在堂屋正中,点燃三炷清香,老泪纵横,长跪不起。
………………
………………
几乎是自发地,无数百姓在自家门前挂起了白幡。
寻常百姓家没有官制白幡,便用白布、素纸代替。
更有甚者,将过年贴的红纸对联撕下,换上临时用墨汁书写的挽联:“铁骨铮铮照汗青”、“青天一去万民哀”。
白色的布条、纸张如同悲伤的雪花,一夜之间覆盖了京城的街巷门户。
家家户户点燃了香烛,青烟袅袅,寄托着对那位“青天公”的无尽哀思与崇敬。
当然,更多的百姓还是去了海瑞的小院外吊唁。
顺天府不得不派出士兵维持秩序,将百姓们拦在街口。
人们虽被官差拦在街口,却久久不愿离去。
哭声震天,香烛的烟雾弥漫了整条街道,纸钱如雪片般纷飞。
“青天公!您一路走好!”
“求青天公保佑我大明!”
“给青天公立庙!我们要世代供奉青天公!”
人群中,不知是谁泣血般喊出了“立庙”的心声,瞬间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在百姓心中,海瑞早已超越了凡俗的官员,他清如水、明如镜、刚如铁、爱民如子、不畏强权的形象,已然升华成了护佑一方、惩恶扬善的神只——“青天公”!
这是民心最朴素、最真挚、也最浩大的封神!
大明万历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北京城市面上,喧嚣的叫卖声消失了。
酒楼茶肆,无人有心宴饮。
戏园勾栏,悉数歇业闭门。
史载:“小民罢市,满城皆悲……百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