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海瑞之死 1
推荐阅读: 重生首富从导演开始、 金手指交流群、 退婚后,真千金抱紧金大腿、 妙医圣手、 我的女友是熊宝宝、 我是刻纹师,随身带把刀很合理吧、 神级餐厅、 穿越之田园蜜如糖、 逆流港湾、 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
海瑞枯瘦的手,缓缓地、无力地从半空中滑落,垂落在身侧……
朱翊钧的心,随着那只手的滑落,猛地一沉。
书案上,烛火跳跃了一下,光影在海瑞清癯却依然刚毅的侧脸上晃动。
他整个人仿佛瞬间被抽去了支撑的骨架,那刚刚因激动而挺直的腰背,以一种极其缓慢却不可挽回的姿态,松弛、佝偻下去,最终,头颅低垂,下颌轻轻抵在胸前,凝固成一个永恒的、沉默的剪影……
“海师傅?”朱翊钧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仿佛怕惊扰了老人最后的安眠。
没有回应。
只有烛芯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海师傅?”他提高了些音量,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锁住那张低垂的脸,试图在那片阴影下捕捉到一丝生命的气息。
依旧是一片沉寂。
书房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沉重得令人窒息。
“海师傅!”朱翊钧第三次呼唤,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急促,甚至是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要用这声音将老人从沉眠中唤醒。
回应他的,只有无边的寂静。
海瑞的头颅低垂着,纹丝不动,像一座历经百年风霜、终于归于沉寂的石像。
一股强烈的酸涩猛地冲上朱翊钧的鼻腔,眼眶瞬间发热发胀。
他放在膝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但他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下颌的线条绷紧,将那股几乎要冲破堤坝的潮涌硬生生压了下去。
他是天子,是即将掀起惊涛骇浪的舵手,此刻,他不能软弱。
他目光转向侍立在一旁、同样脸色煞白、屏息凝神的孙承宗,微微颔首。
孙承宗立刻会意,强忍着巨大的悲恸,快步上前。
他先是在海瑞身旁低低唤了两声:“岳丈?岳丈?”声音带着颤抖
。见毫无反应,他伸出微微发颤的手指,极其小心地探向海瑞的鼻息之下。
时间,在那一刻被无限拉长。
孙承宗的手指在海瑞鼻端停留了数个呼吸,指尖感受不到一丝温热的气息拂过。
他身体一僵,随即缓缓收回手,而后转身,面向朱翊钧,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冰冷的地砖上,额头深深触地,声音哽咽而沉痛:“陛下……岳丈他……薨了!”
“……”
朱翊钧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沉默了片刻。
他看着跪伏在地的孙承宗,又缓缓将目光移回海瑞那低垂、安详却再无生气的面容上。
“朕……知道了。”朱翊钧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听不出太大的波澜,但那平稳之下,是揪心的疼痛。
他顿了顿,对着那已然逝去的忠魂,用只有自己能听清、却字字千钧的语调低语道:“海师傅……一路走好。”
不多时,海瑞的妻女及比朱翊钧年龄相仿的儿子踉跄着奔入书房,悲恸的哭声瞬间撕裂了夜的宁静。
她们扑到海瑞身边,抚摸着那冰凉的手,哭喊着“老爷”、“爹爹”,哀恸欲绝。
朱翊钧默默地站起身,退到书房门口。
他的存在,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似乎被遗忘了。
没有人向他行礼,没有人注意到这位身着常服、神情肃穆的“贵人”。
他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站在门扉的阴影里,目光越过哭泣的人群,久久地、深深地凝望着端坐在椅子上,仿佛只是疲惫睡去的海瑞。
烛光在海瑞身上投下柔和的光晕,却无法驱散那已然降临的、属于死亡的冰冷阴影。
朱翊钧的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敬重、痛惜、孤寂,以及对前路未卜的沉重。
他看着海瑞那清瘦却顶天立地的身影,一声极轻极沉的叹息,仿佛来自灵魂深处,逸出唇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浮游一日,亦撼乾坤。”
庄子·逍遥游,生命短暂如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春秋的寒蝉、朝生暮死的蜉蝣,即使只有一日之命,亦可撼动天地。
在此时朱翊钧以此来形容海瑞。
他最后深深看了一眼那凝固的身影,毅然转身,不再回头,低沉的命令穿透了身后的哭声:“回宫。”
“是,陛下。”一直垂手侍立在门侧、同样眼眶发红的张国之,立刻躬身领命。
夜色浓重如墨,寒风料峭。
朱翊钧登上那辆不起眼的马车,车轮碾过京城寂静的街道,发出单调而沉重的辚辚声。
车厢内一片昏暗,只有偶尔透入的街灯微光,映照着朱翊钧紧闭的双眼和异常沉静的面容。
黑暗中,海瑞的一生,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清晰回放:那不顾生死、抬棺死谏的决绝,那在应天巡抚任上,铁腕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哪怕得罪天下权贵也在所不惜的刚直,那家徒四壁、俸禄微薄却周济贫苦的清贫……
二十年光阴,弹指一瞬。
那个在珠帘后倔强不屈的身影,与烛光下含笑竖起拇指、旋即溘然长逝的老人,最终重叠在一起……
突然,朱翊钧猛地睁开了眼睛!
黑暗中,他的眼眸亮得惊人,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他挺直了背脊,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斩断一切犹豫的决断力,在封闭的车厢内响起,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宣示:“海刚峰,汝心所系,朕心知之、汝道孤直,朕行继之……这刮骨疗毒之策,这撼动乾坤之举,朕——必行到底……纵使身后骂名滚滚,朕亦无惧!师傅在九泉之下,且看朕……如何涤荡这万里河山!”
不多时,朱翊钧回到了乾清宫,这个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朱翊钧坐到了御案之后:“陈矩。”
“奴婢在。”
“取出来吧。”
陈矩立刻会意,小心翼翼地从从一个特制的紫檀木匣中,取出一份早已备好的、用明黄云纹锦缎包裹的旨意。
他双手捧着,恭敬地放在朱翊钧面前的御案上。
朱翊钧解开锦缎,露出里面那份他亲笔书写、墨迹早已干透的追谥诏书。
他展开诏书,在明亮的宫灯下,目光缓缓扫过上面的每一个字:皇帝制曰……”
“呜呼!国之砥柱,遽折栋梁;朝之圭璋,忽陨星芒!咨尔故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禀性刚峰,持节冰霜。起自寒微,而志在澄清;位登显要,而守愈清刚。抬棺犯阙,批鳞直谏,置生死于度外;巡抚南畿,激浊扬清,令贪墨尽胆寒。家无余帛,棺无厚殓,清贫砥节,冠绝朝班。其心皎如日月,其行凛若秋霜。实乃社稷之干城,士林之仪范!
“今遽尔长逝,朕心震悼,曷其有极!念尔忠贞贯日,风骨嶙峋,特追赠尔为大明太师,谥曰“忠介”。忠以事国,介然守正,彰尔生平,允符公论”
“於戏!刚峰虽倒,遗范长存。清风劲节,永励来人。灵其有知,尚克歆享!”
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这位刚直老臣的深刻理解与最高敬意。
追赠“太师”的荣衔,是对其品阶的极致拔擢;“忠介”之谥,“忠”字当先,“介”取耿介不屈、特立独行之意,精准概括了海瑞一生风骨……
朱翊钧的目光在“忠介”二字上停留良久,仿佛透过墨迹,再次看到了那双燃烧着信念火焰的眼睛。
他缓缓合上诏书,将其推至御案中央,声音清晰而稳定,带着一种完成神圣仪式的庄重:“用印吧。”
“遵旨,陛下。”
陈矩神色肃穆,立刻取过御案上的“皇帝之宝”玉玺,蘸满鲜红的朱砂印泥。
他双手稳稳地捧起玉玺,对准诏书末端,郑重地、稳稳地钤盖下去。
“砰——”
一声轻响,在寂静的乾清宫中响起来……
朱翊钧的心,随着那只手的滑落,猛地一沉。
书案上,烛火跳跃了一下,光影在海瑞清癯却依然刚毅的侧脸上晃动。
他整个人仿佛瞬间被抽去了支撑的骨架,那刚刚因激动而挺直的腰背,以一种极其缓慢却不可挽回的姿态,松弛、佝偻下去,最终,头颅低垂,下颌轻轻抵在胸前,凝固成一个永恒的、沉默的剪影……
“海师傅?”朱翊钧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仿佛怕惊扰了老人最后的安眠。
没有回应。
只有烛芯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海师傅?”他提高了些音量,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锁住那张低垂的脸,试图在那片阴影下捕捉到一丝生命的气息。
依旧是一片沉寂。
书房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沉重得令人窒息。
“海师傅!”朱翊钧第三次呼唤,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急促,甚至是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要用这声音将老人从沉眠中唤醒。
回应他的,只有无边的寂静。
海瑞的头颅低垂着,纹丝不动,像一座历经百年风霜、终于归于沉寂的石像。
一股强烈的酸涩猛地冲上朱翊钧的鼻腔,眼眶瞬间发热发胀。
他放在膝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但他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下颌的线条绷紧,将那股几乎要冲破堤坝的潮涌硬生生压了下去。
他是天子,是即将掀起惊涛骇浪的舵手,此刻,他不能软弱。
他目光转向侍立在一旁、同样脸色煞白、屏息凝神的孙承宗,微微颔首。
孙承宗立刻会意,强忍着巨大的悲恸,快步上前。
他先是在海瑞身旁低低唤了两声:“岳丈?岳丈?”声音带着颤抖
。见毫无反应,他伸出微微发颤的手指,极其小心地探向海瑞的鼻息之下。
时间,在那一刻被无限拉长。
孙承宗的手指在海瑞鼻端停留了数个呼吸,指尖感受不到一丝温热的气息拂过。
他身体一僵,随即缓缓收回手,而后转身,面向朱翊钧,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冰冷的地砖上,额头深深触地,声音哽咽而沉痛:“陛下……岳丈他……薨了!”
“……”
朱翊钧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沉默了片刻。
他看着跪伏在地的孙承宗,又缓缓将目光移回海瑞那低垂、安详却再无生气的面容上。
“朕……知道了。”朱翊钧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听不出太大的波澜,但那平稳之下,是揪心的疼痛。
他顿了顿,对着那已然逝去的忠魂,用只有自己能听清、却字字千钧的语调低语道:“海师傅……一路走好。”
不多时,海瑞的妻女及比朱翊钧年龄相仿的儿子踉跄着奔入书房,悲恸的哭声瞬间撕裂了夜的宁静。
她们扑到海瑞身边,抚摸着那冰凉的手,哭喊着“老爷”、“爹爹”,哀恸欲绝。
朱翊钧默默地站起身,退到书房门口。
他的存在,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似乎被遗忘了。
没有人向他行礼,没有人注意到这位身着常服、神情肃穆的“贵人”。
他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站在门扉的阴影里,目光越过哭泣的人群,久久地、深深地凝望着端坐在椅子上,仿佛只是疲惫睡去的海瑞。
烛光在海瑞身上投下柔和的光晕,却无法驱散那已然降临的、属于死亡的冰冷阴影。
朱翊钧的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敬重、痛惜、孤寂,以及对前路未卜的沉重。
他看着海瑞那清瘦却顶天立地的身影,一声极轻极沉的叹息,仿佛来自灵魂深处,逸出唇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浮游一日,亦撼乾坤。”
庄子·逍遥游,生命短暂如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春秋的寒蝉、朝生暮死的蜉蝣,即使只有一日之命,亦可撼动天地。
在此时朱翊钧以此来形容海瑞。
他最后深深看了一眼那凝固的身影,毅然转身,不再回头,低沉的命令穿透了身后的哭声:“回宫。”
“是,陛下。”一直垂手侍立在门侧、同样眼眶发红的张国之,立刻躬身领命。
夜色浓重如墨,寒风料峭。
朱翊钧登上那辆不起眼的马车,车轮碾过京城寂静的街道,发出单调而沉重的辚辚声。
车厢内一片昏暗,只有偶尔透入的街灯微光,映照着朱翊钧紧闭的双眼和异常沉静的面容。
黑暗中,海瑞的一生,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清晰回放:那不顾生死、抬棺死谏的决绝,那在应天巡抚任上,铁腕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哪怕得罪天下权贵也在所不惜的刚直,那家徒四壁、俸禄微薄却周济贫苦的清贫……
二十年光阴,弹指一瞬。
那个在珠帘后倔强不屈的身影,与烛光下含笑竖起拇指、旋即溘然长逝的老人,最终重叠在一起……
突然,朱翊钧猛地睁开了眼睛!
黑暗中,他的眼眸亮得惊人,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他挺直了背脊,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斩断一切犹豫的决断力,在封闭的车厢内响起,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宣示:“海刚峰,汝心所系,朕心知之、汝道孤直,朕行继之……这刮骨疗毒之策,这撼动乾坤之举,朕——必行到底……纵使身后骂名滚滚,朕亦无惧!师傅在九泉之下,且看朕……如何涤荡这万里河山!”
不多时,朱翊钧回到了乾清宫,这个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朱翊钧坐到了御案之后:“陈矩。”
“奴婢在。”
“取出来吧。”
陈矩立刻会意,小心翼翼地从从一个特制的紫檀木匣中,取出一份早已备好的、用明黄云纹锦缎包裹的旨意。
他双手捧着,恭敬地放在朱翊钧面前的御案上。
朱翊钧解开锦缎,露出里面那份他亲笔书写、墨迹早已干透的追谥诏书。
他展开诏书,在明亮的宫灯下,目光缓缓扫过上面的每一个字:皇帝制曰……”
“呜呼!国之砥柱,遽折栋梁;朝之圭璋,忽陨星芒!咨尔故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禀性刚峰,持节冰霜。起自寒微,而志在澄清;位登显要,而守愈清刚。抬棺犯阙,批鳞直谏,置生死于度外;巡抚南畿,激浊扬清,令贪墨尽胆寒。家无余帛,棺无厚殓,清贫砥节,冠绝朝班。其心皎如日月,其行凛若秋霜。实乃社稷之干城,士林之仪范!
“今遽尔长逝,朕心震悼,曷其有极!念尔忠贞贯日,风骨嶙峋,特追赠尔为大明太师,谥曰“忠介”。忠以事国,介然守正,彰尔生平,允符公论”
“於戏!刚峰虽倒,遗范长存。清风劲节,永励来人。灵其有知,尚克歆享!”
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这位刚直老臣的深刻理解与最高敬意。
追赠“太师”的荣衔,是对其品阶的极致拔擢;“忠介”之谥,“忠”字当先,“介”取耿介不屈、特立独行之意,精准概括了海瑞一生风骨……
朱翊钧的目光在“忠介”二字上停留良久,仿佛透过墨迹,再次看到了那双燃烧着信念火焰的眼睛。
他缓缓合上诏书,将其推至御案中央,声音清晰而稳定,带着一种完成神圣仪式的庄重:“用印吧。”
“遵旨,陛下。”
陈矩神色肃穆,立刻取过御案上的“皇帝之宝”玉玺,蘸满鲜红的朱砂印泥。
他双手稳稳地捧起玉玺,对准诏书末端,郑重地、稳稳地钤盖下去。
“砰——”
一声轻响,在寂静的乾清宫中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