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集:团队建设活动实施
推荐阅读: 和离后,战王成了粘人的小作精、 成为魔帝铠甲的我,被仙子穿上了、 基金会特工日志、 系统之农妇翻身、 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 读书:从当书院院长开始、 爸,公司都上市了,你还没及格?、 沧海流歌、 上神夫人是个疯批美人、 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
车间广播的余音还在天花板上轻轻回荡,刘好仃已经转身朝人事处走去。走廊上的日光灯管嗡嗡响着,照得他影子在地砖上一格一格地跳,像小时候踩格子跳房子。他边走边想,这回的新同事,不知道是哪国的“语言盲盒”。
人事小李递来三份资料时,还顺手塞了张便签:“刘哥,这三位一个来自肯尼亚,一个智利,一个乌克兰,都安排在质检组。”
刘好仃翻了翻简历,照片上三张笑脸,肤色、发型、眼神各不相同,却都透着一股初来乍到的认真劲儿。他点点头:“安排得挺好,新人落地,脚还没站稳,心先得接上。”
回到办公室,他没急着开动员会,而是先给每位新员工的工位贴了张小纸条:
“你的名字,我们正在学。”
下面还歪歪扭扭写着他们的名字拼音,旁边配了个笑脸简笔画。小陈路过看见,憋着笑说:“刘哥,你这字写得比厂里报警灯还晃眼。”
“字丑,心意正。”刘好仃头也不抬,“文化融合,从认名字开始。”
当天下午,他召集骨干开了个短会。
“接下来搞两件事。”他把三张拓展训练宣传图钉在白板上,“一是户外拓展,二是团队聚餐。目的就一个——让手能搭上肩,心能靠上心。”
话音刚落,小王就皱眉:“拓展?是不是又要爬绳子、过电网?上回行政部组织的‘团队飞跃’,我膝盖到现在还记着仇。”
“这次不一样。”刘好仃指着墙上贴的几张照片——那是去年某企业团队在沙漠里搭帐篷、划皮划艇的合影,“你看,有人笑出眼泪,有人搂着肩膀睡着了。这不是训练,是‘一起狼狈过’。”
老陈推了推眼镜:“时间呢?别又占周末。”
“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二点,结束后请大家吃午饭。”刘好仃拍板,“不来不强求,来了就得玩真格的。”
会议快结束时,他顺手把几张拓展成功案例的彩印图贴在会议室墙角。
“贴这儿,不是为了好看。”他指着照片里一群人合力抬起木桥的瞬间,“是让大伙儿知道——有些事,一个人扛是负担,一群人抬就是故事。”
周六一早,拓展基地的草坪还沾着露水。
刘好仃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鞋,站在队伍前头,手里举着一面印着厂徽的小旗。风一吹,旗子“啪”地展开,像只刚醒的鸟。
活动第一个项目是“盲行穿越”——两人一组,一人蒙眼,一人引导,穿过由锥桶和绳索组成的迷宫。
规则一宣布,乌克兰姑娘伊琳娜就举手:“我来当引导员。”她指了指身边的肯尼亚小伙阿莫斯,“他蒙眼,我指挥。”
结果刚进迷宫,问题就来了。
伊琳娜用俄语习惯性喊“左!左!”,阿莫斯却按英语思维理解成“light”(光),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等他往左挪,又撞上了绳子。
“你得说‘your left’!”阿莫斯苦笑。
“我说了!”伊琳娜也急,“我用英语说的!”
“你说的是‘left’,但语气像在问‘left?’”
两人僵在原地,像一对卡顿的导航系统。
刘好仃站在边上,没插手,只朝教练使了个眼色。
教练立刻上前,轻声说:“试试不说话,用手势。”
伊琳娜想了想,突然伸手比了个“L”,然后轻轻搭在阿莫斯肘弯,往左带了一步。
阿莫斯笑了:“这回懂了。”
接下来的项目是“合力筑塔”——用散落的木块搭一座高塔,所有人只能用一根绳子牵引吊钩,不能用手碰材料。
德国组的汉斯一上来就想定流程:“先测量重心,再分配拉力角度。”
巴西的路易斯却已经拉着绳子开始晃:“别算啦,先试试看!”
结果塔刚立起来,就被路易斯一拽给扯倒了。
“你太急了!”汉斯皱眉。
“你太慢了!”路易斯摊手。
空气有点僵。
这时,刘好仃走过来,蹲下捡起一块木头:“你们发现没?这块木头,一面光滑,一面有树皮。”
大家愣住。
“光滑那面朝外,塔才稳;树皮那面朝内,才抓得住。”他把木头竖起来,“就像咱们——有人要快,有人要稳,但只要心往一块靠,歪着也能立住。”
他把木头递还给两人:“再试一次?这次,一个喊节奏,一个控方向。”
汉斯看了路易斯一眼:“你来喊。”
路易斯咧嘴一笑:“一、二、三——拉!”
塔一点点立了起来,摇晃了几下,终于稳住。
阳光穿过塔缝,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影子,像一串跳动的密码。
拓展结束,大家换下运动服,直奔聚餐餐厅。
这是一家新开的“世界风味食堂”,长桌拼成U形,中间摆着旋转餐台,一圈全是各国菜。
刘好仃提前一周就和餐厅沟通过:
“菜单要分三区——辣、甜、淡;食材要标过敏源;最好每道菜配个小故事卡。”
老板乐了:“您这是吃饭,还是办文化展?”
“都办。”刘好仃笑,“吃的是饭,融的是人。”
餐桌上,阿莫斯端出一盘深褐色的炖菜:“这是我家的‘苏咖’,用花生酱和蔬菜炖的,肯尼亚人管它叫‘妈妈的手温’。”
伊琳娜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味道……像我奶奶冬天煮的甜菜汤。”
“那你们俩,”刘好仃夹了一筷子,“算是在味觉上认了亲。”
路易斯带来一壶自酿的甘蔗酒,倒进小杯,金黄透亮。
“喝之前得碰杯,说‘saude’!”他举起杯,“意思是‘健康’,也意思是‘干了这杯,明天还能一起干活’。”
汉斯难得放松,举杯回应:“那我说‘prost’,意思一样。”
两人杯子一碰,清脆一声,像敲开了什么封印。
吃到一半,小王突然掏出手机:“我刚拍了二十多张照片,要不要建个群?”
“叫‘玻璃厂美食联合国’?”老陈接话。
“不如叫‘舌头上的地球村’。”伊琳娜笑着提议。
“好!”刘好仃一拍桌子,“群规第一条——每发一道菜,必须附一句家乡话。”
阿莫斯立刻打字:“Sukari ni uzuri!”(斯瓦希里语:糖很甜!)
路易斯抢着发语音:“tá bom demais!”(葡萄牙语:太棒了!)
汉斯想了想,认真打出一行德语,还加了个句号。
刘好仃看着屏幕,忽然觉得,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比任何KpI都亮眼。
活动结束第二天,刘好仃在办公室整理反馈表。
有人写:“第一次和汉斯坐一桌吃饭,发现他喝汤不吹气,直接吸——原来德国人觉得吹气不礼貌。”
有人写:“原来路易斯跳舞不是在抖腿,是本能。”
还有人写:“伊琳娜教我用斯瓦希里语说‘谢谢’,发音像在打喷嚏,全组笑翻。”
他把这些纸一张张收进文件柜最上层的抽屉,标签写着:“2025·团队建设·第一期”。
抽屉关上的瞬间,小陈探头进来:“刘哥,下回活动主题定了吗?”
“定了。”刘好仃拉开抽屉,抽出一张空白纸,写下六个字:“一起,做顿饭。”
他拿起笔,在下面画了个简笔画:一群人围着一口大锅,锅里冒出的热气,弯弯曲曲写成一行字——“我们不一样,但我们一块儿熟。”
小陈凑过来念完,笑出声:“这锅,怕是得用咱们车间最大的钢化炉来烧。”
刘好仃把纸贴在墙上,正好盖住之前那张拓展训练海报。
“炉子早就点着了。”他说,“你听——”
窗外,质检组的新人们正围在工位旁,阿莫斯用手机放着非洲鼓点,伊琳娜一边哼歌一边教大家用俄语数数,路易斯则站在椅子上,试图把一面画着太阳的布挂上墙。
布角刚系好,风一吹,哗啦展开。
太阳底下,用七种语言写着同一个词。
人事小李递来三份资料时,还顺手塞了张便签:“刘哥,这三位一个来自肯尼亚,一个智利,一个乌克兰,都安排在质检组。”
刘好仃翻了翻简历,照片上三张笑脸,肤色、发型、眼神各不相同,却都透着一股初来乍到的认真劲儿。他点点头:“安排得挺好,新人落地,脚还没站稳,心先得接上。”
回到办公室,他没急着开动员会,而是先给每位新员工的工位贴了张小纸条:
“你的名字,我们正在学。”
下面还歪歪扭扭写着他们的名字拼音,旁边配了个笑脸简笔画。小陈路过看见,憋着笑说:“刘哥,你这字写得比厂里报警灯还晃眼。”
“字丑,心意正。”刘好仃头也不抬,“文化融合,从认名字开始。”
当天下午,他召集骨干开了个短会。
“接下来搞两件事。”他把三张拓展训练宣传图钉在白板上,“一是户外拓展,二是团队聚餐。目的就一个——让手能搭上肩,心能靠上心。”
话音刚落,小王就皱眉:“拓展?是不是又要爬绳子、过电网?上回行政部组织的‘团队飞跃’,我膝盖到现在还记着仇。”
“这次不一样。”刘好仃指着墙上贴的几张照片——那是去年某企业团队在沙漠里搭帐篷、划皮划艇的合影,“你看,有人笑出眼泪,有人搂着肩膀睡着了。这不是训练,是‘一起狼狈过’。”
老陈推了推眼镜:“时间呢?别又占周末。”
“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二点,结束后请大家吃午饭。”刘好仃拍板,“不来不强求,来了就得玩真格的。”
会议快结束时,他顺手把几张拓展成功案例的彩印图贴在会议室墙角。
“贴这儿,不是为了好看。”他指着照片里一群人合力抬起木桥的瞬间,“是让大伙儿知道——有些事,一个人扛是负担,一群人抬就是故事。”
周六一早,拓展基地的草坪还沾着露水。
刘好仃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鞋,站在队伍前头,手里举着一面印着厂徽的小旗。风一吹,旗子“啪”地展开,像只刚醒的鸟。
活动第一个项目是“盲行穿越”——两人一组,一人蒙眼,一人引导,穿过由锥桶和绳索组成的迷宫。
规则一宣布,乌克兰姑娘伊琳娜就举手:“我来当引导员。”她指了指身边的肯尼亚小伙阿莫斯,“他蒙眼,我指挥。”
结果刚进迷宫,问题就来了。
伊琳娜用俄语习惯性喊“左!左!”,阿莫斯却按英语思维理解成“light”(光),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等他往左挪,又撞上了绳子。
“你得说‘your left’!”阿莫斯苦笑。
“我说了!”伊琳娜也急,“我用英语说的!”
“你说的是‘left’,但语气像在问‘left?’”
两人僵在原地,像一对卡顿的导航系统。
刘好仃站在边上,没插手,只朝教练使了个眼色。
教练立刻上前,轻声说:“试试不说话,用手势。”
伊琳娜想了想,突然伸手比了个“L”,然后轻轻搭在阿莫斯肘弯,往左带了一步。
阿莫斯笑了:“这回懂了。”
接下来的项目是“合力筑塔”——用散落的木块搭一座高塔,所有人只能用一根绳子牵引吊钩,不能用手碰材料。
德国组的汉斯一上来就想定流程:“先测量重心,再分配拉力角度。”
巴西的路易斯却已经拉着绳子开始晃:“别算啦,先试试看!”
结果塔刚立起来,就被路易斯一拽给扯倒了。
“你太急了!”汉斯皱眉。
“你太慢了!”路易斯摊手。
空气有点僵。
这时,刘好仃走过来,蹲下捡起一块木头:“你们发现没?这块木头,一面光滑,一面有树皮。”
大家愣住。
“光滑那面朝外,塔才稳;树皮那面朝内,才抓得住。”他把木头竖起来,“就像咱们——有人要快,有人要稳,但只要心往一块靠,歪着也能立住。”
他把木头递还给两人:“再试一次?这次,一个喊节奏,一个控方向。”
汉斯看了路易斯一眼:“你来喊。”
路易斯咧嘴一笑:“一、二、三——拉!”
塔一点点立了起来,摇晃了几下,终于稳住。
阳光穿过塔缝,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影子,像一串跳动的密码。
拓展结束,大家换下运动服,直奔聚餐餐厅。
这是一家新开的“世界风味食堂”,长桌拼成U形,中间摆着旋转餐台,一圈全是各国菜。
刘好仃提前一周就和餐厅沟通过:
“菜单要分三区——辣、甜、淡;食材要标过敏源;最好每道菜配个小故事卡。”
老板乐了:“您这是吃饭,还是办文化展?”
“都办。”刘好仃笑,“吃的是饭,融的是人。”
餐桌上,阿莫斯端出一盘深褐色的炖菜:“这是我家的‘苏咖’,用花生酱和蔬菜炖的,肯尼亚人管它叫‘妈妈的手温’。”
伊琳娜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味道……像我奶奶冬天煮的甜菜汤。”
“那你们俩,”刘好仃夹了一筷子,“算是在味觉上认了亲。”
路易斯带来一壶自酿的甘蔗酒,倒进小杯,金黄透亮。
“喝之前得碰杯,说‘saude’!”他举起杯,“意思是‘健康’,也意思是‘干了这杯,明天还能一起干活’。”
汉斯难得放松,举杯回应:“那我说‘prost’,意思一样。”
两人杯子一碰,清脆一声,像敲开了什么封印。
吃到一半,小王突然掏出手机:“我刚拍了二十多张照片,要不要建个群?”
“叫‘玻璃厂美食联合国’?”老陈接话。
“不如叫‘舌头上的地球村’。”伊琳娜笑着提议。
“好!”刘好仃一拍桌子,“群规第一条——每发一道菜,必须附一句家乡话。”
阿莫斯立刻打字:“Sukari ni uzuri!”(斯瓦希里语:糖很甜!)
路易斯抢着发语音:“tá bom demais!”(葡萄牙语:太棒了!)
汉斯想了想,认真打出一行德语,还加了个句号。
刘好仃看着屏幕,忽然觉得,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比任何KpI都亮眼。
活动结束第二天,刘好仃在办公室整理反馈表。
有人写:“第一次和汉斯坐一桌吃饭,发现他喝汤不吹气,直接吸——原来德国人觉得吹气不礼貌。”
有人写:“原来路易斯跳舞不是在抖腿,是本能。”
还有人写:“伊琳娜教我用斯瓦希里语说‘谢谢’,发音像在打喷嚏,全组笑翻。”
他把这些纸一张张收进文件柜最上层的抽屉,标签写着:“2025·团队建设·第一期”。
抽屉关上的瞬间,小陈探头进来:“刘哥,下回活动主题定了吗?”
“定了。”刘好仃拉开抽屉,抽出一张空白纸,写下六个字:“一起,做顿饭。”
他拿起笔,在下面画了个简笔画:一群人围着一口大锅,锅里冒出的热气,弯弯曲曲写成一行字——“我们不一样,但我们一块儿熟。”
小陈凑过来念完,笑出声:“这锅,怕是得用咱们车间最大的钢化炉来烧。”
刘好仃把纸贴在墙上,正好盖住之前那张拓展训练海报。
“炉子早就点着了。”他说,“你听——”
窗外,质检组的新人们正围在工位旁,阿莫斯用手机放着非洲鼓点,伊琳娜一边哼歌一边教大家用俄语数数,路易斯则站在椅子上,试图把一面画着太阳的布挂上墙。
布角刚系好,风一吹,哗啦展开。
太阳底下,用七种语言写着同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