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集:文化交流活动开展

推荐阅读: 和离后,战王成了粘人的小作精成为魔帝铠甲的我,被仙子穿上了基金会特工日志系统之农妇翻身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读书:从当书院院长开始爸,公司都上市了,你还没及格?沧海流歌上神夫人是个疯批美人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

    人事抱着资料刚走,会议室里的热乎劲儿还没散。小陈一拍桌子站起来:“那我这就去发通知!‘早餐宇宙’第一期,下周三上午十点,食堂见!”
    “等等,”刘好仃伸手拦了一下,“先别急着敲锣打鼓,咱们得先把锣鼓安安稳稳摆上台。”
    他翻开笔记本,那行“本方案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灵活调整”还新鲜地躺在最后一页,墨迹没干透似的。阳光已经从白板挪到了桌角,照着他手边那叠刚打印出来的活动流程表,纸边微微翘起,像在偷听大家说话。
    “方案定了,人也齐了,接下来就是动起来。”刘好仃把笔往桌上一搁,“但动之前,得听听另一边的声音——咱们的外籍同事,真准备好了吗?”
    小王点头:“我昨天跟巴西组的路易斯聊了两句,他说挺感兴趣,就是担心活动安排在工作时间,怕影响排班。”
    “不止他。”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德国组那边也问了,说希望活动别太‘情感驱动’,他们更看重效率和明确的时间节点。”
    刘好仃笑了:“理解。一个觉得‘笑是开工的钥匙’,一个觉得‘数据不会退休’,钥匙和数据碰一块儿,门得先开条缝。”
    他站起身,把椅子往后一推:“那就先开个沟通会,不讲ppt,不列KpI,就坐下来聊聊——这活动,到底是谁的‘早餐宇宙’?”
    ——
    沟通会定在下午三点,会议室比往常热闹。
    德国工程师汉斯穿着笔挺的工装衬衫,坐姿像被尺子量过;巴西的路易斯则靠在椅背上,手机支架上正放着他女儿跳桑巴的视频,音量调得很低,但脚尖已经跟着节奏轻轻点地。
    刘好仃没开场白,直接把活动流程表一人发了一份。
    “咱们不搞强制参与,也不搞文化表演。”他说,“这活动不是为了让大家‘看热闹’,是为了让‘你习惯的,我不懂,但我尊重’这句话,从墙上走到桌上。”
    汉斯翻了翻表格,眉头微皱:“周三上午十点到十二点?这期间我有两组数据要上传,能协调吗?”
    “能。”刘好仃早有准备,“活动分两段,前十分钟集体交流,后面自由参与。你十点二十来,完全不影响数据上传。”
    路易斯抬头:“那如果我想多待会儿呢?比如,教大家说几句葡萄牙语?”
    “欢迎。”刘好仃笑,“你待到一点也行,只要别把食堂的咖啡机搬走。”
    大家都笑了。
    汉斯犹豫了一下,开口:“我有个想法。德国有一种传统木雕工艺,是我祖父传下来的。如果可以,我想在文化节上做个小型展示。”
    刘好仃眼睛一亮,迅速记下:“手工展?好主意。咱们用厂里剩下的玻璃边角料做展台,刻上‘德意志匠心’四个字,你雕,我们展。”
    路易斯立刻举手:“那我带巴西的木制摇铃来!我女儿亲手涂的色。”
    “那你得写个说明卡,”小陈插嘴,“不然大家以为是车间报警器。”
    笑声更大了。
    刘好仃看着这群人,心里那根绷着的弦,轻轻松了一扣。
    ——
    “国际文化日·早餐宇宙”当天,食堂被临时改造成了“地球早餐厅”。
    长桌上摆满了五花八门的食物:德国的黑麦面包配烟熏香肠、日本的饭团裹着海苔、印度的咖喱角冒着热气,还有小王从老家寄来的河南胡辣汤,用保温桶装着,一打开盖子,整间屋子都弥漫着胡椒和牛肉的香气。
    可就在活动开始十分钟,意外来了。
    一位印度同事刚咬了一口巴西带来的木薯饼,突然脸色发白,手捂着喉咙。
    “过敏!”小王眼尖,立刻冲过去。
    刘好仃反应极快,一边让人联系医务室,一边迅速检查所有食材标签。
    “以后所有食物,必须贴三色标签:绿色——安全,黄色——含坚果或乳制品,红色——高敏风险。”他当场宣布,“今天的事是个提醒——文化融合,安全第一。”
    医务室的人很快赶到,同事并无大碍,只是轻微过敏反应。
    危机解除,但气氛有点冷场。
    没人说话,大家低头看着自己的餐盘,像在反思是不是带错了东西。
    刘好仃二话不说,拿起自己带来的搪瓷饭盒,打开盖子,里面是两块焦黄的煎饼,还冒着热气。
    “我老家山东的,煎饼卷大葱。”他拿起一张,卷上葱段,咔嚓咬了一口,“小时候我妈说,这叫‘一口咬住日子的劲儿’。”
    他把煎饼递给汉斯:“来,试试?”
    汉斯愣了一下,接过,小心翼翼咬了一小口,眼睛突然睁大:“这……口感很特别。”
    “特别辣吧?”刘好仃笑,“我卷了整根大葱。”
    路易斯哈哈大笑,顺手把自己带来的木薯布丁推过来:“那你也试试我的,甜的,治辣。”
    气氛一下子活了。
    有人开始主动介绍自己的食物:日本实习生小林端出味噌汤,说这是她奶奶的秘方,每天早上喝一碗,能撑一整天;印度的拉吉夫则拿出一包自制的香料粉,说这是他妈妈从孟买寄来的,“闻一闻,就像回家”。
    最意外的是汉斯。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木盒,里面是几件精致的木雕小动物:一只鹿、一只鸟,还有一只玻璃厂的切割机模型。
    “这是我昨晚雕的。”他说,“送给你,刘。”
    刘好仃接过,指尖摸过那细腻的纹路,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这切割机,雕得比真机还准。”他笑着说,“下次设备升级,得请你当顾问。”
    汉斯难得笑了:“那得加钱。”
    全场哄笑。
    ——
    “早餐宇宙”成功收尾,语言培训紧跟着上线。
    第一堂中文课定在周五下午四点,培训教室坐了二十多人,国籍横跨五洲。
    老师是厂里一位会双语的质检员,站在白板前,写了个大大的“你好”。
    “大家跟我念:ni hǎo。”
    有人念成“ni hao”,有人念成“lee hao”,还有人直接喊出“hello”,引得一片笑声。
    进度一拉开,问题就来了。
    基础好的,比如在日本待过两年的巴西翻译,已经能说“我想喝咖啡”;而刚来的瑞典工程师,连“我”和“你”都分不太清,急得满头汗。
    几节课下来,有人开始迟到,有人干脆请假。
    刘好仃去旁听了一次,发现不是大家不想学,而是“学得没劲”。
    下课后,他把老师叫到走廊:“咱们能不能分组?初级班教日常用语,中级班练工作场景对话,高级班……让他们试着用中文讲笑话?”
    老师眼睛一亮:“那高级班我申请当学生。”
    “行。”刘好仃笑,“再加个奖励机制——每节课打卡,学满五节,送定制玻璃杯一个,刻上你的中文名字。”
    “要是能用中文完整讲个故事呢?”老师问。
    “那奖你一天带薪假。”
    消息一出,报名人数翻倍。
    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位日本员工山田。他平时话少,中文磕磕巴巴,可这天在课上突然站起来,用很慢但很清晰的语调说:
    “我……想学会说‘谢谢’和‘一起’。因为……我想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饭。谢谢。”
    教室安静了几秒,然后掌声响起。
    老师眼眶有点红:“这故事,够换十天假。”
    刘好仃没说话,只在笔记本上记下:“语言不是工具,是桥梁。有人走快,有人走慢,但只要桥在,总能到对岸。”
    ——
    一个月后,厂里的玻璃边角料做成的文化展墙立在了车间入口。
    墙上,各国文字刻在透明玻璃上,阳光一照,字影洒在地上,像一地碎钻。
    “差异是光,融合是镜。”
    “你习惯的,我不懂,但我尊重。”
    下面还新添了一句手写体:“bom trabalho, ni hǎo, danke, arigatou——现在,我们说同一种话。”
    刘好仃站在墙前,看着来来往往的员工。
    汉斯和路易斯并肩走过来,一个手里拿着数据报表,一个嘴里哼着桑巴,两人用半生不熟的中文争论着排班表。
    小王抱着一叠新设计的活动海报跑过来:“刘哥,下一期‘午间茶话会’主题定了——‘我的家乡话’!小陈要教‘中不中’,老张说要教‘食咗饭未’,你教啥?”
    刘好仃笑了笑,抬头看了看展墙。
    阳光正落在“一起”两个字上,亮得刺眼。
    “我教一句最简单的。”他说,“咱们——”
    他刚开口,车间广播突然响起:
    “请刘好仃到人事处领取新员工入职资料,三位新同事已到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