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编号31

推荐阅读: 大唐:说好做咸鱼,你搞现代化重生1991:从发财证开始逆袭清穿之学神太子妃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万仙来朝抗日:我有一艘鱼雷艇戏子燕颂诡秘之主巫神纪

    利雅得郊外的特种训练基地,在白昼酷热与夜晚酷寒的交替中,仿佛一个巨大的、无情的熔炉。
    时间在汗水、沙尘和震耳欲聋的枪声中流逝,悄然进入了“地狱奠基”阶段的第三周。
    淘汰的阴影依旧笼罩着每一个人,但坚持下来的人,眼神中开始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一种被强行注入的纪律性,以及逐渐苏醒的野性。
    拂晓前,沙漠的寒意依旧刺骨,仿佛能穿透作战服,直抵骨髓。
    星月尚未完全隐去,26个身影已经再次背负起40公斤的沉重负荷,如同沉默的雕像般矗立在起跑线前。
    露娜站在前方,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源,比沙漠的低温更能让人清醒。
    没有多余的指令,只有她率先迈出的脚步。
    队伍再次轰然启动,沉重的脚步声和逐渐粗重起来的喘息声打破了黎明前的死寂。
    易普拉欣·阿布·巴克尔调整了一下呼吸面罩,感受着冰冷空气涌入肺部的刺痛感。
    经过两周的非人折磨,他的身体似乎开始产生某种可怕的适应性。
    虽然每一步依然沉重,肌肉依旧酸痛,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更高效地分配体力,如何利用地形起伏借力,如何在痛苦几乎淹没意识时,依靠内心深处那股不屈的火焰重新点燃自己。
    他的位置不再局限于队尾。
    今天,他一开始就紧紧咬在队伍的第一梯队后方,那个由几名最强壮的沙特士兵和少数外籍老兵组成的集团。
    “保持节奏!呼吸!编号31,你的重心又后倾了!”
    露娜冰冷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精准地指出他的细微错误。
    易普拉欣猛地一惊,立刻调整。
    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对指导感到意外,而是将其视为宝贵的生存资料,迅速吸收应用。
    他甚至开始偷偷观察露娜的跑步姿态,模仿她那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爆炸性力量的步伐。
    沙漠的地形复杂多变。
    一段相对坚硬的戈壁滩后,又是令人绝望的松软沙丘。
    队伍的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第一梯队的几名士兵也开始露出疲态,呼吸声如同破风箱。
    就在这时,易普拉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发力,竟然开始加速!
    他利用自己相对矮小灵活的优势,在松软的沙地上选择更省力的之字形路线,一步一步,艰难但稳定地超越了前方一个又一个身影。
    “哼,逞能……”
    一名被超越的沙特士兵喘着粗气,不满地低声咒骂。
    但易普拉欣充耳不闻,他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呼吸、步伐和前方那个始终稳定的身影上。
    他的目标很简单——
    尽可能靠近露娜,哪怕只是多靠近一米。
    露娜自然也注意到了身后的动静。
    她没有回头,但嘴角似乎极其微小地动了一下,无人察觉。
    她甚至有意无意地,将速度维持在一个恰好能让后方那个拼命追赶的小个子不至于彻底掉队的水平。
    最终,当五十公里的终点线再次出现在视野中时,易普拉欣几乎是和第一梯队同时冲过终点。
    他瘫倒在地,肺叶如同着火般灼痛,全身的肌肉都在尖叫抗议,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却汹涌而来。
    他做到了!
    他第一次触摸到了第一梯队的边缘!
    “编号31,用时4小时58分。比上次进步7分钟。但仍然太慢。”
    露娜停在他身边,声音依旧听不出丝毫波澜,但报出的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认可。
    易普拉欣挣扎着想站起来敬礼,却被露娜用手势制止了。
    “节省体力,白天的训练会更精彩。”
    她说完,便转身去检查其他学员的状态。
    白天的训练场,变成了各种极限技能的试炼场。
    综合体能区, crossFit课程堪称变态。
    学员们需要扛着近百公斤的原木在沙地里冲刺,拖着沉重的轮胎翻越障碍,进行无数次的波比跳和引体向上。
    易普拉欣在这里依旧不占优势,他的绝对力量偏弱。
    但他那股狠劲再次发挥了作用。
    每一次力竭,他都嘶吼着再多做一个;
    每一次摔倒,他都立刻爬起,眼神凶狠得像是要啃碎眼前的障碍物。
    他的表现感染了周围的人,甚至带动了几个原本有些懈怠的沙特士兵。
    格斗训练场, 则是另一种残酷。
    巴西柔术的地面缠斗和以色列马伽术的实用狠辣,让易普拉欣吃尽了苦头。
    他的野路子打法在系统性的技术面前漏洞百出,每天都被摔打得浑身青紫。
    但他的学习能力惊人,每一次被制服,他都会死死记住对方的招式,然后在休息时间独自反复揣摩练习。
    他甚至会主动找那些击败他的对手请教,态度诚恳而急切。
    “喂,加沙小子,这招‘三角绞’不是用蛮力,要靠腰腹和腿部的杠杆!你这样只会把自己累死!”
    一名来自约旦的前特种兵在一次对练后,忍不住指点了他两句。
    易普拉欣眼睛一亮,立刻模仿起来:
    “是这样吗?杠杆……重心……”
    渐渐地,他从一个纯粹的沙包,开始变得能进行有效的反击和防御,偶尔甚至能用学来的新技术让对手大吃一惊。
    冷水生存训练池边,气氛凝重。
    冰冷的水池冒着丝丝白气,看着就让人牙齿打颤。
    训练内容是在双手被部分束缚的情况下,水下组装武器零件。
    这是对冷静、精细操作和耐寒能力的极致考验。
    易普拉欣毫不犹豫地第一个跳了下去!
    刺骨的寒冷瞬间包裹全身,让他几乎窒息。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凭借着一周多来每晚加练空枪分解结合形成的肌肉记忆,颤抖着双手,在水下艰难地操作着。
    一次失败,两次失败……
    零件好几次从他冻得麻木的手指间滑落。
    但他一次次潜入水底,摸索,寻找,再次尝试。
    当他最终将最后一个零件卡入到位,浮出水面时,嘴唇已经冻得发紫,浑身剧烈颤抖,却高高举起了组装好的武器部件!
    露娜站在池边,看着他的表现,微微点了点头。
    这种近乎自虐般的坚持和对目标的专注,正是特种兵最核心的素质之一。
    下午的靶场,因为“无限弹药”的供应,变成了真正烧钱的地狱,也是学员们痛并快乐着的地方。
    震耳欲聋的枪声从不同断歇,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
    学员们趴在滚烫的沙地上,对着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目标倾泻着子弹。
    R-14m步枪的枪管打到通红,速射机枪的弹壳如同瀑布般落下,堆积成小山。
    易普拉欣在这里找到了极大的自信。
    他几乎将所有休息时间都泡在了靶场。
    不仅仅是完成每天1000发的基数,他更是沉迷于研究射击的奥秘。
    他会趴在同一个射击位上一两个小时,只为微调在不同风速、不同温度下的瞄准点偏差。
    他会尝试各种不同的射击姿势,寻找最稳定最快速的那一种。
    他会记录每一组射击的弹着点分布,分析模式,寻找提高精度的方法。
    “编号31!你的呼吸节奏还是有问题!第三发和第四发总是偏右下!控制你的横膈膜!”
    露娜的声音有时会突然在他身后响起,指出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错误。
    “是!顾问阁下!”
    易普拉欣立刻大声回应,然后更加专注地调整。
    有时,露娜会亲自示范。
    她会拿起一支普通的R-14m,甚至不做过多的瞄准,快速射击。
    砰砰砰!
    子弹却如同长了眼睛般,几乎从一个弹孔穿过!
    她还会演示在快速移动中突然转身射击、在障碍物后仅利用狭小缝隙进行精准狙击等高难度技巧,看得学员们目瞪口呆,包括易普拉欣。
    “技巧、心态、环境,三者合一,才是射击。”
    露娜放下枪,淡淡地说,“你们现在,只是在浪费子弹听响。什么时候能感受到子弹的‘呼吸’,什么时候才算入门。”
    这句话如同禅语,让易普拉欣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他开始不再追求单纯的速度和数量,而是尝试在每一次击发的瞬间,去感受枪械的后坐力传递、扳机的临界点、甚至子弹飞出枪口时那细微的震动。
    他的射击成绩,开始从“优秀”向着“精准”和“稳定”蜕变。
    夜晚的理论课程,对易普拉欣来说,依然是最大的挑战。
    昏暗的教室里,只有投影仪的光芒和学员们疲惫但强打精神的脸。
    军事地图符号、战术队形变换、无线电通讯规范、外骨骼基础神经科学原理……
    这些知识对他而言,如同另一门陌生的外语。
    他盯着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眉头紧锁,额头甚至因为过度思考而渗出汗水。
    蜂医是主要理论教官之一,他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格外努力却步履维艰的学员。一次课间休息,蜂医走到正对着一本《单兵外骨骼系统维护手册》发呆的易普拉欣身边。
    “遇到困难了,士兵?”
    蜂医语气温和。
    易普拉欣抬起头,脸上带着挫败感:
    “军士长……这些电路图和液压原理……我完全看不懂。”
    蜂医拿起手册,翻了几页:
    “没必要一下子全部看懂。忘掉这些复杂的图。告诉我,如果你在沙漠里,外骨骼系统的左腿关节电机突然过热报警,甚至冒烟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易普拉欣愣了一下,思索着回答:
    “……立刻停止使用?报告?尝试降温?”
    “没错!”蜂医点点头,“这就是最核心的‘故障识别与初始处置’。手册后面几百页的内容,都是为这个‘初始处置’服务的。你需要知道的不是它为什么坏,而是它坏了有什么现象,你第一步、第二步该做什么来保命和维持战斗力。把理论当成你的武器保养工具,而不是考试题目。”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为易普拉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不再试图去死记硬背那些深奥的原理,而是转而专注于理解现象、记忆流程、掌握关键操作步骤。
    他拿着手册,追着蜂医和其他懂行的学员问的不再是“为什么”,而是“怎么办”、“有什么表现”、“第一步做什么”。
    他的理论成绩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虽然距离顶尖还有差距,但至少不再是拖后腿的存在。
    那股不服输的狠劲,从体能场转移到了理论课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