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扯嘴皮子
推荐阅读: 重生首富从导演开始、 退婚后,真千金抱紧金大腿、 金手指交流群、 妙医圣手、 神级餐厅、 我是刻纹师,随身带把刀很合理吧、 暴君夺爱:溺宠绝色仙妃、 我的女友是熊宝宝、 穿越之田园蜜如糖、 幕后:从翻红天王开始、
在京海瑞的丧事办完之后,朱翊钧又等了数日,好好的磨一磨各地藩王的性子后,终于在九月初九重阳节日,召群臣,昭告天下,颁布宗藩条例。
而后,旨意快马加鞭送到了各个王府。
所有的藩王们看到这道旨意后,都觉得当今天子是得了失心疯。
这是让大明朝的宗室,在百年之后,甚至几十年后,都变成大明朝的普通百姓啊。
他有什么资格。
一个接了祖上皇位的小儿,明明是得了太祖高皇帝最大恩惠的人,现在反过来,要推翻太祖高皇帝的主张。
而下面的基层宗室一看有银子领,还能做官,当兵,经商,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排斥。
反正,他们的粟米朝廷给的可不是很准时,他们只是过着表面光鲜的日子。
这是一波,饿不死,富贵日子过不了的群体。
唯一值钱的就是自己宗室身份了吧,不过,之前可没人买啊,现在有了……
朝廷买。
有买,就有卖……
真正的世袭王爷们,不管是郡王,还是亲王,不管是老实,还是激进,都开始了自己的反抗。
第一个反抗的方式,便是上奏书反驳天子。
也就是先动嘴皮子,讲理。
对于这种抗议。
各地王府的主管太监也没有拦着,这是他们事先就得到的命令。
各地宗藩的奏疏,源源不断地进入京师。
而朱翊钧对于这些奏疏,是一一查看,一一给了批示,回执。
连续数十日,朱翊钧都没有离开乾清宫一步,几乎是一睁眼,就要看各地宗藩的上奏,而后提笔反驳。
就忙着跟自己地这些叔叔大爷,侄子孙子们,扯皮了。
“……新例苛剥宗室,断我等衣食,坏太祖所立藩屏之制。若宗室皆困,谁与陛下共守朱家天下?恳请陛下念及同宗之情,收回成命!”
朱翊钧看罢冷笑,提笔批复:“太祖立藩,为镇四方;今藩王占地万顷,禄米耗国库之半,百姓怨声载道,此非屏藩,乃国之蛀虫。占地数百顷,禄米岁支万石,犹言‘困’?三代而削,削的是冗余,保的是大明根基——勿再以‘同宗’为名,行私利之实。”
…………
“楚藩自永乐年守护长江要塞,若是爵位三代不保,钱粮粟米在削……陛下此举,是拆自家院墙,是在寒了宗室之心,宗室皆怨陛下,若众叛亲离,陛下孤掌难鸣!臣愿为陛下调和,望陛下暂缓新例,安抚宗室……”
“朕乃天子,治天下而非治宗室。若宗室安分,何惧新例?若敢以‘叛’字相胁,朕便让你亲眼看看,是宗室势大,还是国法难违——三代而削,先从楚藩始,亦无不可!”
………………
“……宗室子孙,皆太祖血脉。依照宗藩新例,若太祖子孙皆困于衣食,与庶民无异,何以彰显天潢贵胄之尊,何以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朱翊钧批复道:“天潢贵胄,贵在守礼,非贵在不事生产。三代而削,削的是特权,留的是正途——方能告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
第四封是蜀王朱宣圻的联名奏疏,附了五家郡王的签名:“蜀地偏远,藩府庄田乃历代所赐,今强收一半,是夺宗室祖产!百姓虽得田,却怨宗室失势,反生乱心。臣等恐地方不稳,恳请陛下三思…………三代而削,是要绝宗室之后!若王爵可削,皇权亦可动,此例一开,国本动摇!陛下莫非忘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批复掷地有声:“庄田收归官府,非夺,乃均……”
“蜀地庄田兼并,百姓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去年已生民变,若非官府弹压,早已大乱,三代而削,削的是兼并之田,安的是百姓之心——再以‘地方不稳’危言耸听,朕必查蜀藩隐田……”
“三代而削,削的是冗余爵位,非绝子孙。支脉繁衍至千人,皆食禄米,国库早已不堪重负。若不裁汰,待国库耗尽,宗室与百姓一同饿死,才是真的‘国本动摇’——再敢以‘皇权’妄言,朕先削你爵位。”
实际上上奏这奏疏的蜀王朱宣圻,是大明朝难得地贤王,《四川总志》记载其:性资敦重,问学沉潜,稽古右文,清心寡欲,捐料价以营宗学,给粮饷以助征蛮,懿行法言,卓有可纪。
嘉靖三十九年进黄金一千两、白金一万两,助重修因火焚烧地三大殿,受到世宗皇帝赐敕褒奖。
万历年间,他先后捐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明廷征讨四川少数民族与播州杨氏的军事行动。
算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他的反驳奏疏,说的也重。直接指向了皇权。
朱翊钧看的也是最为生气的。
…………
靖江王朱履焘也上了奏疏,不过,他不是来反驳的,他是唯一一个过来讲述自己的实际情况,字里行间满是惶恐。
满篇奏疏上都在说靖江王府的困难,当然,里面有大部分都是真的。
靖江王不是太祖的子孙。
而是太祖高皇帝的长兄朱重四的子孙,也就是,死守洪都朱文正的后代。
太祖高皇帝起兵时,朱重四早已去世,他的嫂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太祖高皇帝。
太祖把朱文正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
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
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佥,太祖高皇帝问:“想当什么官?”
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而后,按照他的意思先没有给他封赏。
可文正不高兴了,不高兴,他也不跟自己叔叔说。
这边朱元璋还为自己的侄子识大体而高兴的时候,文正犯了糊涂,得了圈禁。
不然二字靖江王,也变成了一字王,也就是靖王了。
不过,靖江王也是大明朝存在时间最长的王爵,在另外一个时空,比大明的寿命都要长,存在了二百八十多年……
面对靖江王这个特殊亲王的上奏,朱翊钧的态度也是稍稍缓和了一些:“三代而削,是让宗室知稼穑之苦,宗室难,百姓更难……”
这样的奏疏往来,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朱翊钧将他与各地藩王对喷的奏疏,找人誊录,随后刊印之后,广发天下……
各地的官员最先看到这场宗室对喷的大戏……随后,就是百姓们也通过各种方式看到……
而后,旨意快马加鞭送到了各个王府。
所有的藩王们看到这道旨意后,都觉得当今天子是得了失心疯。
这是让大明朝的宗室,在百年之后,甚至几十年后,都变成大明朝的普通百姓啊。
他有什么资格。
一个接了祖上皇位的小儿,明明是得了太祖高皇帝最大恩惠的人,现在反过来,要推翻太祖高皇帝的主张。
而下面的基层宗室一看有银子领,还能做官,当兵,经商,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排斥。
反正,他们的粟米朝廷给的可不是很准时,他们只是过着表面光鲜的日子。
这是一波,饿不死,富贵日子过不了的群体。
唯一值钱的就是自己宗室身份了吧,不过,之前可没人买啊,现在有了……
朝廷买。
有买,就有卖……
真正的世袭王爷们,不管是郡王,还是亲王,不管是老实,还是激进,都开始了自己的反抗。
第一个反抗的方式,便是上奏书反驳天子。
也就是先动嘴皮子,讲理。
对于这种抗议。
各地王府的主管太监也没有拦着,这是他们事先就得到的命令。
各地宗藩的奏疏,源源不断地进入京师。
而朱翊钧对于这些奏疏,是一一查看,一一给了批示,回执。
连续数十日,朱翊钧都没有离开乾清宫一步,几乎是一睁眼,就要看各地宗藩的上奏,而后提笔反驳。
就忙着跟自己地这些叔叔大爷,侄子孙子们,扯皮了。
“……新例苛剥宗室,断我等衣食,坏太祖所立藩屏之制。若宗室皆困,谁与陛下共守朱家天下?恳请陛下念及同宗之情,收回成命!”
朱翊钧看罢冷笑,提笔批复:“太祖立藩,为镇四方;今藩王占地万顷,禄米耗国库之半,百姓怨声载道,此非屏藩,乃国之蛀虫。占地数百顷,禄米岁支万石,犹言‘困’?三代而削,削的是冗余,保的是大明根基——勿再以‘同宗’为名,行私利之实。”
…………
“楚藩自永乐年守护长江要塞,若是爵位三代不保,钱粮粟米在削……陛下此举,是拆自家院墙,是在寒了宗室之心,宗室皆怨陛下,若众叛亲离,陛下孤掌难鸣!臣愿为陛下调和,望陛下暂缓新例,安抚宗室……”
“朕乃天子,治天下而非治宗室。若宗室安分,何惧新例?若敢以‘叛’字相胁,朕便让你亲眼看看,是宗室势大,还是国法难违——三代而削,先从楚藩始,亦无不可!”
………………
“……宗室子孙,皆太祖血脉。依照宗藩新例,若太祖子孙皆困于衣食,与庶民无异,何以彰显天潢贵胄之尊,何以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朱翊钧批复道:“天潢贵胄,贵在守礼,非贵在不事生产。三代而削,削的是特权,留的是正途——方能告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
第四封是蜀王朱宣圻的联名奏疏,附了五家郡王的签名:“蜀地偏远,藩府庄田乃历代所赐,今强收一半,是夺宗室祖产!百姓虽得田,却怨宗室失势,反生乱心。臣等恐地方不稳,恳请陛下三思…………三代而削,是要绝宗室之后!若王爵可削,皇权亦可动,此例一开,国本动摇!陛下莫非忘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批复掷地有声:“庄田收归官府,非夺,乃均……”
“蜀地庄田兼并,百姓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去年已生民变,若非官府弹压,早已大乱,三代而削,削的是兼并之田,安的是百姓之心——再以‘地方不稳’危言耸听,朕必查蜀藩隐田……”
“三代而削,削的是冗余爵位,非绝子孙。支脉繁衍至千人,皆食禄米,国库早已不堪重负。若不裁汰,待国库耗尽,宗室与百姓一同饿死,才是真的‘国本动摇’——再敢以‘皇权’妄言,朕先削你爵位。”
实际上上奏这奏疏的蜀王朱宣圻,是大明朝难得地贤王,《四川总志》记载其:性资敦重,问学沉潜,稽古右文,清心寡欲,捐料价以营宗学,给粮饷以助征蛮,懿行法言,卓有可纪。
嘉靖三十九年进黄金一千两、白金一万两,助重修因火焚烧地三大殿,受到世宗皇帝赐敕褒奖。
万历年间,他先后捐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明廷征讨四川少数民族与播州杨氏的军事行动。
算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他的反驳奏疏,说的也重。直接指向了皇权。
朱翊钧看的也是最为生气的。
…………
靖江王朱履焘也上了奏疏,不过,他不是来反驳的,他是唯一一个过来讲述自己的实际情况,字里行间满是惶恐。
满篇奏疏上都在说靖江王府的困难,当然,里面有大部分都是真的。
靖江王不是太祖的子孙。
而是太祖高皇帝的长兄朱重四的子孙,也就是,死守洪都朱文正的后代。
太祖高皇帝起兵时,朱重四早已去世,他的嫂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太祖高皇帝。
太祖把朱文正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
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
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佥,太祖高皇帝问:“想当什么官?”
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而后,按照他的意思先没有给他封赏。
可文正不高兴了,不高兴,他也不跟自己叔叔说。
这边朱元璋还为自己的侄子识大体而高兴的时候,文正犯了糊涂,得了圈禁。
不然二字靖江王,也变成了一字王,也就是靖王了。
不过,靖江王也是大明朝存在时间最长的王爵,在另外一个时空,比大明的寿命都要长,存在了二百八十多年……
面对靖江王这个特殊亲王的上奏,朱翊钧的态度也是稍稍缓和了一些:“三代而削,是让宗室知稼穑之苦,宗室难,百姓更难……”
这样的奏疏往来,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朱翊钧将他与各地藩王对喷的奏疏,找人誊录,随后刊印之后,广发天下……
各地的官员最先看到这场宗室对喷的大戏……随后,就是百姓们也通过各种方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