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只知听命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再嫁高门三世余烬夜天子电影世界大盗修真世界天凉了,给本皇子披件龙袍不过分吧?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少年歌行十年之约清冷前妻再嫁一次

    “此次审阅考生考卷,烦劳几位大人了。”
    “陛下若是有旨,下官定尽快告知。”
    语罢。
    李景隆将前十名考生的考卷封存后,便径直朝门外走去。
    片刻功夫。
    当看完李景隆带来的试卷后,朱标咂吧咂吧嘴,当即说道。
    “命高启等人依照此次文试,给中榜学子拟出个名次出来。”
    “陛下,还有殿试.....”
    “殿试不过走过过场。”面对李景隆的提醒,朱标语气随意,淡淡说道。“若论辞藻华丽,文风蔚然,朕不及这些学子。”
    “殿试之上,朕也不能考究这些学子为政之道。”
    “姑且让高启等人暂拟个名次出来,殿试过后朕简单修改,便也定为此次科举榜单。”
    “是。”
    “只是.....”
    想到方才高启还在想同自己打赌,赌朱标会定章横、杨士奇谁人为状元。
    李景隆略微沉吟,看向朱标道。
    “陛下明鉴,自古文无第一,一甲前三名无论定为谁,怕都有失偏颇。”
    “臣以为,一甲前三名当由陛下钦点,二甲、三甲名单交予臣等拟定,陛下再点其魁首。”
    “准了。”
    朱标说着,目光也不由落在章横、杨士奇二人的考卷之上。
    杨士奇何许人也,朱标自然也是知道的。
    原本是洪武二十二年的进士。
    或许是因为大明提前开办科举,所以眼下十七岁的杨士奇,十五岁的解缙都提早出现在科举考场。
    而且!
    这杨士奇也是个能臣,正因其之能,历经数朝,后世甚至有人将他视作正统年间的权臣。
    不过朱标对这个杨士奇还是有几分期待的。
    至于章横,朱标却没有听说过明初有哪位能臣名叫章横。
    想来也对,科举千年,状元数百。
    并非所有状元都乃是治国能臣。
    “此次状元暂定章横,杨士奇次之。”
    “殿试过后,酌情调整。”
    “是。”李景隆拱手刚要离开,可又想到了什么,忙再次冲朱标禀告道:“陛下,那解缙.....”
    “解缙文试考卷如何?”
    “回陛下,虽也中榜,却在二甲之流。”
    “是否将其拔为一甲.....”
    “不必!”朱标当即说道,“高夫子等人既将其定为二甲,那朕便没有带头徇私的道理。”
    见李景隆似乎也格外在意这解缙,朱标也来了几分兴致问道:“九江,你以为那解缙如何?”
    “臣乃此次科举副考,不便评价此科学子。”
    “拉倒吧!”朱标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你还真想当这次科举学子的座师?”
    “眼下独你我二人,随意说说。”
    被朱标这么一说,李景隆憨笑一声便也仔细斟酌了起来。
    数秒过后,却见李景隆脸上多了几分不悦,语气也十分不满道。
    “解缙,着实给臣惹了不少麻烦。”
    “倘若先前陛下和太上皇不在贡院,他半个时辰便要上交试卷,臣身为科举副考反倒被他弄得有些措手不及。”
    “届时无论他是想要参与工试亦或是离开贡院,臣都不能擅自做主。”
    “此事闹大,臣也免不了担责.....”
    “有话何不直说!”朱标直接打断李景隆道。
    就李景隆方才这番话虽表面上是在抱怨,可实则乃是想告诉自己,那解缙自私至极。
    为了他自己能出风头,能在此次科举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全然不理会其他科举官员的死活。
    李景隆说的轻描淡写,最多不过是抱怨自己将要担责。
    可实际上,倘若当时不是自己和老朱在场,无论解缙是要参与工试亦或是离开贡院。
    哪怕是两者都不准,使的解缙大闹贡院。
    届时相关官员都要问责,甚至还要有人因此掉脑袋。
    说解缙是搭上贡院官员的性命出头,也丝毫不为过。
    当然!
    朱标却也清楚,以解缙的秉性。
    倘若不是见自己和老朱在场,他也不会闹这么一出。
    恐怕他也会老老实实,乖乖在文试考场中待上三天,写一份更好试卷。
    而听到朱标明白自己暗斥解缙,李景隆笑笑,便也调转话锋道。
    “不过陛下,这解缙终究还是少年人。”
    “能参加会试便也是同辈翘楚,身负大才,自然放浪形骸,无所顾忌。”
    “假以时日,多加历练,或许也是可用。”
    “不错,确实应该多加历练。”
    朱标想了想,旋即拿出高启等人拟定的三甲百余名学子的名单。
    按理说一甲进士及第,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
    二甲进士出身,数十人至一百人。
    三甲同进士出身,人数更多。
    而后续安排,一甲进士及第,放榜之后便可授翰林院编撰、编修。
    二甲多为给事中、御史等,三甲则授知县,外放地方。
    既然解缙还需历练,那便也没有什么比外放到地方,担任一地知县,管理一地百姓更好的历练了。
    而且解缙于贡院闹得那些个幺蛾子,无外乎是想给自己留下印象,好将他留在京城。
    所以此时朱标也多了几分恶趣味。
    故意便要将这解缙下放到地方。
    “吩咐高启,将解缙名字落于第三甲,殿试过后将他外放到地方当个县令。”
    “嗯?”李景隆先是一愣。
    不过当看到朱标脸上带着些许坏笑,他便也瞬间明白了过来。
    “陛下放心,臣这就去办。”
    历来起来玩心打算使坏的人,从来都不怕麻烦。
    李景隆也等不到明日,刚一出宫便直接朝贡院走去。
    然而话说回来,李景隆丝毫不觉得将解缙落于第三甲,对他有什么不公平的。
    且不说就凭解缙先前闹出的幺蛾子,取消他科举资格都不为过。
    最为主要的乃是朱标既打算将他外放到地方当一县令,那便是有心历练他,将来好予以大用。
    倘若解缙能熬过这份历练,将来在朝中必然也是不可限量。
    就这份天子器重,自然是其他学子求之不得的。
    安排好一切,天色也已渐晚。
    待李景隆回府,见同为科举副考的徐允恭、冯诚等人正坐在自己家中饮酒。
    更让李景隆觉得诡异的是,老朱还有自家老爹也在其中。
    “微臣拜见......”
    “哪来这么大的规矩!”不等李景隆下拜,老朱出声打断的同时,指了指一旁的座位示意他落座。
    “此次科举倒是生累你一人了。”
    “如何,中榜的学子名单可拟定完毕?”
    “回太上皇.....”
    李景隆刚欲起身,却见老朱眉头一紧,旁边自家老爹也示意他重新落座。
    见状,李景隆挺直腰杆,仔细回道:“学子名单都已拟好,也已呈交给陛下。”
    “只等明日殿试过后,便可举行传胪大典,唱诵三甲名单。”
    不等老朱继续发问,李景隆赶忙补充道。
    “此次除头甲三人外,二甲中榜者共三十五人,三甲一百二十七人。”
    “其中头甲三人皆为我大明学子,二甲中其他诸国学子共有七人,三甲三十二人。”
    “只是其他诸国学子大抵不会于我朝为官,故此今年科举取仕只有百人。”
    李景隆清楚按照朱标的性子,绝不会念及大明与诸国的关系,刻意将其他诸国学子抬上榜单,亦或是落榜不中。
    可老朱是否会如此,他却有些拿不准。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在朱标面前没有提及诸国学子中榜人数,而此时老朱还没有发问,他便直接言明的原因。
    “诸国学子若真有才,纵然不为我朝效力,也理应上榜。”
    “只是安南的学子中,有多少人中榜?”
    “十三人!”没有片刻犹豫,李景隆当即说道:“二甲五人,三甲八人,共十三人。”
    语罢,李景隆虽未继续开口,可一双眸子却仔细注视着老朱身前的杯盏。
    安南不臣,大战在即。
    既然老朱提及安南学子中榜人数,想来便是有意针对。
    在还没有弄明白老朱是何态度之前,他自然不会率先开口。
    只不过!
    和思虑再三,只等老朱表态的李景隆不同。
    徐允恭听后当即怒声道:“安南贼子先前曾意图行刺陛下,还生出大乱。”
    “若非陛下早有准备,不知道这些杂碎要闹出多大的幺蛾子。”
    “如今我朝将士既已开往安南,自然也就不需再讲什么情面。”
    “太上皇,即便不将这些安南学子逐出我朝,也当革去这些人的功名!”
    和提及安南便异常愤慨的徐允恭相同,一旁的邓镇也是连连点头。
    而听到他这番话,老朱咂吧砸吧嘴,转而看向李景隆道。
    “咱有个差事需要你去办。”
    “微臣领命.....”
    不等老朱说什么差事,李景隆当即起身便是领命。
    见他如此,老朱笑笑,温声继续道:“此次科举你虽为副考,可诸多琐碎都皆你劳神。”
    “如此算来,此次及第士子当称你一声座师才对。”
    “微臣不敢.....”
    没有理会当即否认的李景隆,老朱继续道:“既有这份师生情分,由你召见那些安南学子,令他们留在我朝任职,也算情理之中。”
    “九江,此事你可愿办?”
    “微臣必不辱命!”
    当看到李景隆也不多言,更没有陈说此事艰难。
    领命过后当即便要起身去办。
    此刻老朱对李景隆当真是愈发欣赏了起来。
    叫住准备离开的李景隆,老朱语气格外和缓说道:“此事自然困难,倘若那些学子不愿领命,也不必强求。”
    “你只需告诉他们,我朝对其国兴兵乃因其朝不恭,悖逆乱德这才引的我天朝大怒,引的诸国皆为不悦。”
    “让他们留任我朝,也是给他们一份恩典。”
    “太上皇放心,微臣明白。”
    “好!”
    老朱看了眼旁边的李文忠,旋即意味深长道:“先前咱请宋濂、叶琛等大儒教你父亲文章,本意乃是想文臣那边也能有咱老朱家的人。”
    “可没想到你爹却也是难得的将才,咱也实在不忍让他终不得志,遂而便也准他领兵。”
    “只是你!”
    老朱顿了一下,仔细打量起眼前的李景隆后,这才问道:“九江,将来你是想似保儿这般,统帅一军。还是坐镇朝堂,替标儿分忧?”
    随着老朱这话落下,原本半醉迷离的李文忠顿时打起精神。
    就连冯诚、邓镇几人也不由郑重了起来。
    而面对老朱的问话,李景隆一时也有些茫然。
    原地愣了片刻后方才咽了下口水,仔细回道:“舅爷爷,小子无才,也不晓得以后咋个才能给陛下分忧哟。”
    “不过我就晓得一点,陛下叫我往东,我绝对不得往西。陛下喊我带兵,我就算死在战场上也不会辜负陛下的恩情。”
    “要是陛下让我当官,那肯定莫得二话。”
    “小子无才,只知听命!”
    “好孩子。”听到李景隆的回答,老朱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既如此,此事过后你便是今年及第士子的座师。”
    “咱准你受今科及第士子的拜谢!”
    “上位....”
    生怕李景隆触及大明不得贪墨的雷池,李文忠赶忙冲老朱说道。
    可还不等他说完,却见老朱满不在乎摆了摆手。
    “咱批准的,九江这孩子咱也放心。”
    “嗯.....”
    李文忠尚且犹豫之时,却见李景隆当即跪道:“微臣领命,明日传胪大典落罢,代天受及第学子拜谢。”
    见这李景隆也是果断,老朱眼中满是赞许,很是欣赏的点了点头。
    “去吧,让那些安南学子明白,我朝此次兴兵乃是讨伐其国不义朝廷,对待其民自是宽恕。”
    “微臣明白。”
    待李景隆走后,朱标转而看向徐允恭几人。
    “你们三人同为科举副考,咱既给九江差事,你们几个自然不能偷闲。”
    “锦衣卫奏报,明日传胪大典之上,有些许佞臣意图生事。”
    “你等几人届时当相机行事,替陛下解决此事!”
    随着老朱声音落下,徐允恭、邓镇几人满脸茫然,俨然有些不知所措。
    老朱自说明日传胪大典文臣将要生事,可却不说什么事,这让他们如此见机行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