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上京 生命之光 拾柒章)

推荐阅读: 系统之农妇翻身重生1991:从发财证开始逆袭东晋北府一丘八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成为魔帝铠甲的我,被仙子穿上了三界血歌天妃紫凰机床小匠萌犬丘比特

    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撷取大自然的良辰美景,遵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尤其是主景点佛香阁在西山和玉泉山的衬托下,在大片湖水的倒映中,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丽,形成颐和园标志性的景观。
    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造就出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成功造就出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典型地反映出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讲究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全园宫殿建筑的组合排列,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而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又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显示了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并且了无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颐和园不但再现了清漪园的景物,而且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它是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其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研究皇家园林和近代历史、建筑、美学、宗教、人文、环保等多种学科最好的实物素材。
    颐和园的建筑形式几乎罗列了古代园林建筑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可贵的是都基本符合清代营造则例的一般规范,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虽然建筑规模庞大,但全园整体统一和谐,建筑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不但和同类性质的北海中的清代早、中期建筑有着可辨的差异,即使在颐和园中和仅存个别清漪园的建筑相比较,也能感觉到尺度、比例的区别,特别是在斗拱的细部,装饰纹样、石雕手法上更加明显。
    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内随处可见,长728米的长廊作为颐和园标志性的建筑,共绘有1.4万余幅内涵丰富的彩画。主要以包袱式苏画为主,大多绘制于建筑檐步之上,是古建筑彩画中的精美之作。历经时代变迁,颐和园苏式彩画的构图、色彩以及装饰纹样都与江南地区苏式彩画有所差异,逐渐形成了严格的构图比例和设色规律。有些处于公共空间的区域甚至施以金色,来彰显皇家建筑的富丽华贵。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形成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湖中三岛上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20世纪90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3500年的历史。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一组点景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为“爱山”和“借秋”。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后有白石牌坊和一座三间小殿,各有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山水画。
    听鹂馆是园内十三处主要建筑之一。前隔长廊,面临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的“画中游”。因凭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戏曲音乐的优美动听而得名。听鹂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药膳厅等6个餐厅和古建戏台。可同时容纳400人用餐。听鹂馆古建戏台占地面积120平米,共有两层,坐南朝北,位于听鹂馆院落正中央。戏台背景为五福捧寿的红色喜庆图案,戏台屋顶绘有鸡、鱼、玉如意、牡丹、玉兰等国画图案,表达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听鹂馆餐厅内装修高雅华丽,处处烘托出宫廷寿宴的皇家气氛。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十三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光绪十二年重建。“宜芸”寓藏书之意,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后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其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东宫门现为颐和园的正门,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文昌阁原本是一座城关,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在建造清漪园的时候,被改造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烧毁,光绪时重建。文昌阁主阁两层,内供铜铸的文昌帝君和仙童、铜骡。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城头四隅角廊的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颐和园园藏文物,在有清一代被称为“陈设”,园藏文物阅尽世变,其增减损益正可折射近代国家的兴衰历程。
    清漪园时期,清王朝国势鼎盛,国库充裕,乾隆皇帝又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子进贡,当时着录的陈设多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即所谓的“三山五园”,皆遭焚掠,百余年之经营,化为焦土。据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