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拒绝哈佛:只接受普林斯顿

推荐阅读: 和离后,战王成了粘人的小作精读书:从当书院院长开始机床小匠上神夫人是个疯批美人爸,公司都上市了,你还没及格?沧海流歌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感受痛苦吧女主角基金会特工日志系统之农妇翻身

    “不去,这两天喝不了凉的。”
    电话打过去。
    那头的林纤拒绝的很干脆。
    陈一航愣了愣:“吃个烧烤,和喝凉的有关系吗?”
    林纤道:“反正亲戚来了,不方便。”
    “再等几天吧。”
    陈一航无奈,只好把请她帮忙,翻译点数学内容的事情说了说。
    林纤欣然答应。
    “记得,欠我一顿烧烤。”
    次日。
    陈一航从网上找了一份数学年刊的标准格式模板,比照着,把需要汉译英的内容,打到word里。
    另外,他也确认了,正文论证部分,直接扫描证明文稿就行。
    不需要在电脑上,一个个的敲打上去。
    数学论文牵扯到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用电脑机打费时费力不说,也容易出错。
    陈一航拿着要翻译的资料,找到林纤。
    林纤翻了翻白眼。
    接过。
    拿起《星际穿越》的英文文稿给他。
    “真成你的专用翻译了,这个刚做完,那个又来了。”
    陈一航笑道:“给你提成。”
    林纤摇摇头道:“不用。等你将来挣了大钱,想做国际上的生意,给我留个翻译秘书的岗位,就可以了。”
    她假装不知道,陈一航已经开始做生意。
    而继续把他当成,一个写写科幻小说的体育老师。
    林纤一边说着,拿起新的翻译看了看,眉头微微一皱:
    “math(数学)?”
    陈一航点点头。
    林纤惊奇地翻了翻,“就这么一点内容,10多分钟就搞定了。”
    陈一航回了趟教室。
    40班已经粉刷完成,再无一点火灾的痕迹。
    他马上想起100万基金的事情。
    这几天一忙,忘了给学校打钱了,校长也不催催。
    等今天处理完投稿,就把那钱转了吧。
    再次来到c部办公室。
    林纤果然已经翻译好了。
    陈一航马不停蹄,拿着文件,和孙振河一起,用打印机开始扫描。
    当天下午。
    将文稿发到了数学年刊的收稿邮箱。
    “大功告成!”
    “怎么样,紧张不?”
    孙振河搓了搓手,“紧张还好,兴奋,师父,我到现在还和做梦似的。”
    陈一航嘿嘿一笑:“没事,数学年刊会让你回归现实。”
    孙振河疑惑道:“啥意思?”
    陈一航解释道:“我查了查,数学年刊的审核周期很长,最快两三个月才有结果。”
    “平均审稿时间一年左右。”
    “等吧,等着等着,你的所有兴奋劲儿,都会沉淀下来了。”
    经常在《数学年刊》上发表文章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数学年刊收录的稿子,在正式发表之前,会经过严格的审查。
    只有经过所属领域内专家的认可,才会刊登。
    而如果有争议,那会经过多轮专家验证。
    周期大大延长。
    那些审核的专家,都是一方的大拿,天天不是在这听报告,就是忙于某个节目或者课题。
    不可能一发过去就审核。
    整个周期,比《自然》《科学》的收录,长的多得多。
    陈一航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但他没想到,这个过程,比他预想的快。
    快的多得多。
    …………
    北联。
    普林斯顿大学。
    近一个世纪之前,从哈佛手中接过了数学年刊的运营权,联合高等研究院共同编辑。
    现在已经成为了数学领域内的最顶流期刊。
    单就数学而言,含金量碾压《自然》《科学》。
    只不过,刊登文章数量不多,次数也不如《自然》《科学》那么频繁。
    甚至有的季度,0发表。
    但数学年刊不在乎。
    贵精不贵多。
    全年100篇不嫌多,50篇不嫌少。
    只不过分散到微分、拓扑、数论、代数、分析、泛函、统计等领域,就显得孤零零了。
    在这个期刊上,收稿最多的当然是北联籍的数学家了。
    这片土地上,毕竟笼络了全世界最顶尖的数学家。
    至于华籍数学家……
    创刊以来,出现的次数,实在微不足道。
    而且多非独立创作。
    当《数学年刊》的数论编辑威坦森,看到新邮件《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点开。
    发现着名只有一个人时,他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篇民科文。
    独立作者+哥德巴赫猜想……
    太具有民科特色了。
    当下搞数论的数学家们,对黎曼猜想的兴趣度,远远大于哥德巴赫猜想。
    价值度虽不至于天壤云泥,却也拉了三条街。
    至于民科为啥不搞黎曼猜想。
    呵呵…
    黎曼ζ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即排除负偶数点等平凡零点,均位于复平面上的直线Re(s)=1\/2(称为“临界线”)上。
    不说证明,单就题目,他们能看的懂吗?
    威坦森笑呵呵地朝下看去。
    很快,脸上不以为意的笑容,收敛了起来。
    眉头皱起。
    “加权筛法……”
    这个作者,改良了现有的筛法。
    看起来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又看了一会。
    威坦森翻到论文的第一页,又仔细看了看邮件的介绍。
    之前没仔细看,这次一审阅,吓了一跳。
    这个独立作者Zhenhe Sun,竟然还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
    上届Imo的亚军么?(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他记得上届Imo的亚军是个华夏人。
    威坦森在搜索器中输入,看着“未查到相关信息”的结果,又是一阵错愕。
    这……
    华夏,蹦出来个天才?
    威坦森没朝是不是老教授帮忙造假的思路上想,数学造假,一戳就破。
    不会就是不会。
    想不懂装懂,混淆视听,一点可能性没有。
    威坦森摇摇头。
    把邮件转发给哈佛大学的莫安德塞教授。
    莫安德塞是数论领域,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专家,由他一人审核,足够了。
    发完之后。
    给他拨了个电话。
    …………
    哈佛大学。
    莫安德塞收到电话时,正在对手下博士生一篇,有关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进行验证。
    听到威坦森说,有人从“1+3”推导到“1+2”,他来了兴致。
    “是谁?”
    “华夏的一名高中生。”
    莫安德塞笑了。
    “威坦森,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威坦森道:“教授,今天不是圣诞节,我没开玩笑。”
    “论文已发到你的邮箱,抽个时间,审核审核吧。”
    莫安德塞有些不满。
    想说“高中生的文章就别浪费我的时间了”,但那头的威坦森已挂了电话。
    莫安德塞放下手机。
    “威坦森一定是故弄玄虚……”
    他输入密码,打开了邮箱。
    …………
    沂河。
    凌晨。
    陈一航刚睡下不久,叮铃叮铃的手机铃声把他吵醒了。
    拿起手机,眯着眼睛看了看。
    是一个奇怪的电话。
    接听后,
    “您好,请问您是Zhen he Sun吗?”
    说的是英文。
    Zhen he Sun听起来非常别扭。
    陈一航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哪个想买版权的,或者是惊奇杂志的对手,想邀请他去发稿。
    刚想说他不是,忽而反应过来。
    孙振河?
    投稿数学年刊的文章,这么快就有反馈了?
    孙振河没有手机,发稿时,陈一航留的他自己的电话。
    “我是孙振河的老师,他的代理人和监护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我说。”
    “您是数学年刊?”
    那头道:“Sorry,我是哈佛大学的招生老师,受莫安德塞教授所托,对您的学生发出招生邀约。”
    “我们可以提供全额的奖学金,以及10万元的奖金作为日常生活……”
    陈一航打断他:“Sorry。”
    “我们只接受普林斯顿。”
    (说明2点:
    1、现实中数学年刊审稿很慢,小说剧情需要,否则黄瓜菜都凉了;
    2、这几章太伤脑筋,有没有好心人给刷个免费的小礼物,让我去买瓶6个核弹补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